現階段台灣農業核心問題,在於所得、在於50年來經濟部沒有農業經濟發展政策
曾聽人這樣說:農民只有在選舉的時候才會被看到,選舉過後不管誰當選都會選擇忘記農民,因為農民幾乎不繳稅,每每災害時政府還要補助,對執政者而言是個負擔。
真是如此嗎?農民所得長期嚴重被剝削,努力幾個月種的作物,通常只分到1/3-1/2,而盤商、零售商只花幾天就分到1/2-2/3。
所以農民最需要被解決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所得分配。
而剝削農民所得的頭號兇手-果菜拍賣市場,對農產品拍賣執行消極與偏差,任由盤商壓低價格或束手無策或勾結,長期以來沒有單位願意挺身而出為農民維護權益。
影響力足與農委會、台北市政府相抗衡的當權者-張榮味家族,當然該唾棄,只是有意起而代之的人,是真心為農民權益嗎?
真正了解問題的癥結嗎?真有能力解決嗎?還是如張家一樣只是要剝削農民壯大自己?
不是平時什麼都不做,到選舉時才大聲罵當權者是黑道!是幫派!農民真的受夠了光說不練、表裡不一的政客!
國家經濟政策長期偏向工業出口,以致於在各項的貨貿談判裏,台灣農業始終被拿來當交易的對象,原因不外乎是為了經濟成長!
工業輸出,再進口他國的農產品,如此一進一出當中就創造了一部分人的商業利益,也同時促進了國家稅收,但卻讓本土農產品在這超於飽合的市場中被通路商控制,壓榨!
然而在過度發展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後果卻是環境,農業,食安的高度威脅
甚而侵害人民的基本生存權⋯⋯空污,水污
更侵犯了國人的糧食自主權⋯⋯大量進口的農漁畜牧產品!
如何減少高汚染工業的輸出,更要減少特定農產品的輸入,兼顧民生與環境及產業的共存共榮,這有關當政者的智慧與決心,勇氣!
那應關注什麼產業可以替代或國人可以接受生活水準到某一點就停止,不再追求更高的生活消費
提高國民對環境議題的涉入,關心農業生產環境及食安的重視,藝術文化精神層次的引導,才能擺脫無止盡的物慾追求!